close

  今年6月,取消限購拉開全國樓市現“救市”大幕,至今已有兩輪“救市潮”。從政策性鬆綁到政策性刺激,各地“救市”尺度也越來越大。(10月14日《齊魯晚報》)
 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長期以來,一方面,房地產業在不少地方被奉為“支柱產業”,與地方財政官員政績有著“一榮俱榮,一損俱損”的瓜葛;另一方面,因為房地產發展關係上下游數十個產業,可以說與地方經濟、居民就業、社會穩定有著“剪不斷,理還亂”的關聯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房地產興衰與地方經濟社會有著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關聯。作如是觀,今年以來,當不少地方樓市出現投資銷量價格均呈回調趨勢時,各地“救市”聲方興未艾此起彼伏似乎可以理解。
  問題是,反思“10年調控出台43個文件房價上漲10倍”的尷尬,高層在總結評估過往過度不當干預樓市經驗教訓的基礎上,已然在理念和策略上,“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。”新一屆政府施政以來,文件會議上,鮮聞“加強房地產調控”“堅持調控不動搖”之類強烈字眼。從初期效果看,不少地方樓市出現理性回歸跡象,一些地方房價走出個別房產商叫囂“只漲不落”的神話,顯現回歸市場隨行就市的理性端倪。由是觀之,目前一些地方樓市回調是減少人為干預後,由市場內生機製作用的自我修複和自我痊愈,非但不值得大驚失色,反而應當靜觀其變樂見其成。
  需要指出的是,“雙限”本是多年政府“有形之手”人為調控干預樓市的“抓手”,是上一輪房地產調控留下的尾巴。現如今取消限購、鬆綁限貸,乃是徹底“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。”從而,讓樓市真正“市場的歸市場,政府的歸政府”。也就是說,就其實質而言,不是“救市”而是“還市”。讓人憂心的是,面對市場“疲軟”,各地政府坐立不安。如果說政策鬆綁是“假救市”,一些地方搭順風車掀“救市潮”出臺地方細則則是真“救市”。其主要內容大抵為,增加購房補貼、降低公積金利用難度,更側重通過財政、稅費補貼等形式對樓市進行刺激。
  比如,重慶再次調整個人住房房產稅征收辦法,成品住宅交易價格扣除20%裝修費用後,再確認是否屬於應稅住宅。此舉等於提高稅收起徵點,縮小應稅住宅範圍。四川出台政策,只要銀行發放優惠利率首套房貸,省財政將按照貸款額的3%向銀行支付財政補貼。湖北“鄂六條”規定,個人購買屬於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的,減半征收契稅;個人購買90平方米及以下家庭唯一普通商品住房的,契稅按1%稅率征收。寧波發佈大學生購房補貼文件,北京等地發佈了普通住宅提高認定標準通知。
  其實,姑且不論“救市”的正當性,就實際效果預期,無論“救市”與否如何“救市”,都繞不開妨礙樓市機體安全、尚未修複痊愈的三座冰山。
  首先,庫存再創新高。近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《9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報告》顯示,樓市庫存環比同比值均有上升。截至9月底,該研究院監測的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28013萬平方米,環比增長4.0%,同比增長23.8%。9月庫存再創近5年曆史新高。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,遵循市場規律的理性做法是,降價促銷去化庫存;而“救市”勢必導致價格反彈,前功盡棄。
  再者,大多數人認為房價高。2014年第3季度,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了2萬戶城鎮儲戶問卷調查,結果顯示:59.55%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“高,難以接受”。調查基本延續了近年來歷次調查“大多數人認為房價高”的結果慣性。可見,房價回歸理性,不僅是居民的期望值,更是刺激消費的當務之急;至少,不是反其道而行之的“救市”。
  此外,“房腐”高發導致隱性空置。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近日通報,在2013年以來被巡視的21個省份中,有20個省份發現了房產腐敗,不少高官落馬與房地產業密不可分。“房產”領域仍是腐敗重災區,官商勾結、多占住房、辦公用房超標現象十分普遍,且有多地幹部子女違規從事房地產開發。可以斷言,一旦已經有了路線圖和時間表的不動產登記、房產稅改革等制度祭出,勢必讓多占住房者無處遁形,產生集中拋房加大供給平抑房價的衍生效應,從而讓不合理的房價回歸正軌。顯然,盲目“救市”既與市場現實南轅北轍,又難以達到穩定房價的目的。
  文/陳慶貴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救市”繞不開妨礙樓市安全的三座冰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55noui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