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石化入選首批“節約之星”;員工將廢舊物回收再利用,哪怕一根麻袋毛、一顆螺母也不落下———傳承60載的“麻袋毛”精神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同事介紹劉玉百寶箱里的“寶貝” 本報記者 溫月 攝
  A03版
  吉林石化入選首批“節約之星”
    由中宣部宣教局指導、中國經濟網開設的“節約之星”發佈廳25日發佈了首批“節約之星”的先進事跡,包括吉林石化在內的8個單位和個人獲得這一榮譽稱號。
    吉林石化多年來堅持弘揚傳承“麻袋毛”精神,鼓勵員工進行技術革新、挖潛增效,涌現了一批節能先進人物。
    這些單位和個人節儉養德的先進事跡,體現了中華民族戒奢克儉的優良品德,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在社會上產生良好反響。
    據悉,中國經濟網今後將持續發佈“節約之星”的先進事跡,分別約請不同領域、不同行業“節約之星”和有關方面專家,進行深度訪談,與網友互動。新浪“儉養德”官微、騰訊“儉養德”官方微博,也將介紹“節約之星”先進事跡、節約小常識、節儉節約詩詞楹聯等相關信息。
    據新華社
    縱觀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(簡稱吉林石化)60年的發展史,“麻袋毛”精神一直是企業員工堅守的準則,更是企業的靈魂。所有諸如不浪費、節約這樣的褒義詞,都不足以描述吉林石化員工的精神,他們不但不浪費,還要將廢舊的物品回收再利用,哪怕是一根麻袋毛、一顆螺母也不會落下。
    60年間,“麻袋毛”精神在每個時代都不斷涌現著傳承人和創新者。
  “麻袋毛”精神的緣起
    20世紀50年代,已經65歲的吉林石化員工於德泉閑不住,他看到廠區散落著許多可用的材料,無人管理,覺得心疼,便主動找到領導,要求調到倉庫工作。來到材料倉庫的他,每天到處去撿廢舊的零件、被人扔掉的破銅爛鐵……後來這個倉庫被廠里的人叫作“於老倉庫”,這便是“麻袋毛”精神最原始的展現形式。
    李雲山也是“麻袋毛”精神的創造者和代表者之一,1977年他被分到麻袋庫工作。每天,進出庫的麻袋有3000餘條。每抖落一下,都要飄出幾根麻袋毛,掉下幾塊碎物料。
    “麻袋毛這東西可以做麻刀,積攢多了就能派上大用場。”李雲山說,“別小看這一點點,天長日久,就能積攢許多許多。”
    幾年後,李雲山和同事回收麻袋毛的價值,可換回4輛當時的解放牌卡車。自此,吉林石化的“麻袋毛”精神被全國知曉。
  “麻袋毛”精神的傳承
    到了20世紀80年代,硫酸車間焙燒崗位的毛鳳祥將“麻袋毛”精神通過創新應用到生產中。他把廢棄的8號鐵線撿來,切斷折彎,代替開口銷釘。十年中,他用工餘時間自製銷釘3萬多個,為廠節約價值近7000元。
    上世紀80年代末,丁占茹則把投料用過的塑料袋塞進桶里,回收燃料,6年間,她回收燃料的總價值有73.8萬元。
    染料廠劉玉的“百寶箱”中,存放的都是他平時回收的廢棄部件,為了省電,他與班組人員根據季節、陰天、晴天靈活控制用電時間。僅11個月,苯酚裝置區照明節電5.64萬度,價值近5萬元。
    “我上班後的第一課就是學習‘麻袋毛’精神,這不是一個標桿,在我們工作生活中,已成了條件反射般的存在。”劉玉的徒弟、27歲的陳剛說。
  “麻袋毛”精神的重新解讀
    隨著時代進步,最初的“麻袋毛”精神經過吉林石化全體員工不斷傳承、發揚,到今天已變成節約一筆、一紙,再到通過創新的方式,降低成本,提升企業效益,讓“麻袋毛”精神從起初為企業省錢,到如今為企業賺錢。
    “市場上,成本的競爭直接關係到企業是否能夠盈利。”吉林石化動力二廠黨委書記、廠長李志民說,該廠本著“度電必爭、顆煤必省”的原則,降損耗,同時提升技術,在保證安全和生產的同時,3年間,創效3億元,其中發電增效1億元。
    “我們也通過獎勵政策,鼓勵員工節約、通過自己的小發明創造,為企業增效。”該廠黨委副書記王小利說。
    “‘麻袋毛’精神是所有石化人堅持的根本,無論各部門、各個崗位,大家都在發揮著自己的餘熱,力所能及地解釋著自身的‘麻袋毛’精神。”物業公司工作人員說。
  ■短評
    “麻袋毛”精神的思想基礎體現的是愛廠如家。車間小家支撐工廠大家的效益。對於吉林石化全體人員來說,“麻袋毛”精神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口號,而是深入骨髓一直堅守的使命、滲入血液的企業之魂。從勤儉節約做起,從小事做起,最終集腋成裘、積土成山。“麻袋毛”精神無須高大上的理解,只要你力所能及的努力,吉林石化將“麻袋毛”精神傳承60載,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發展,隨著企業的進步而進步,矢志不渝,這本身,就是一首贊歌。
    本報記者 溫月
  (原標題:傳承60載的“麻袋毛”精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55noui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